首页 文案列表 纪录片解说词 文化纪录片 文化纪录片《锡伯族》解说词文案(一)

文化纪录片《锡伯族》解说词文案(一)

文案配音员:国岩
文化纪录片 1089 分享

 第一集

兴安岭到松嫩地


视频:以世界地图为背景,缓慢推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

图片:56个民族以天安门、五星红旗和广场为背景的合影。

解说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是56个民族的共同家园。长期以来,56个民族在保卫和建设伟大祖国的艰苦斗争中,用血肉凝成了团结和睦的大家庭。他们共同缔造和建设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锡伯族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的成员之一。

图片:锡伯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上的主要分布图。

视频:东北和西北各地锡伯族干部群众、少年儿童的形象、男女艺人跳贝伦舞的画面。

解说词:锡伯族在我国各地分布广泛。1764年以后,锡伯族开始形成大分散、小聚集,东北西北两地分居的局面。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锡伯族总人口为190481人,其中新疆42790人、辽宁132431人、黑龙江7608人、吉林3113人、内蒙古3000人、北京2569人、天津536人、上海696人,其余分布于其他省市自治区。其中辽宁沈阳市和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分布比较集中。

视频:东北大兴安岭地区原始森林、山脉、河流画面。

图片:历史地图——秦汉时期东胡和匈奴分布示意图、蒙古、达斡尔、鄂温克、赫哲、鄂伦春族图卷。

解说词:锡伯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据国内外多数专家学者研究认为,锡伯族的祖先发源于秦汉时期东北地区的东胡系。从东胡分化出鲜卑,从鲜卑分出室韦,又从室韦分化出锡伯族。秦汉时期的东胡是松散的人们共同体,当时形成了东胡部落联盟。目前我国东北很多少数民族如蒙古、达斡尔、鄂温克、赫哲、鄂伦春等都是东胡系的组成部落。司马迁的《史记》明确记载,东胡因为处在匈奴的东面,所以称为东胡。东胡的经济形态以畜牧业为主,还从事狩猎和采集业。战国后期与中原文化区域接近的东胡南部地区,有了初步的农业和手工业。据史学工作者推断,东胡曾有内部通用语言即东胡语,而没有文字。东胡语是一种什么形态的语言,因为缺乏确切的古籍文献资料记载,暂时无法作出定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东胡内部通用语可能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或者满—通古斯语族接近,各氏族部落和部族之间不存在大的语言障碍。

视频:一段不分族属的古代战争场面。

图片:拓跋鲜卑人古墓葬及其文物、鲜卑语片段等图卷。

解说词:约在东汉末年,日益强盛的匈奴与东胡爆发战争,结果匈奴打败了东胡,东胡部落联盟分裂。东胡分裂后,在我国北方出现了匈奴、鲜卑、乌桓三足鼎立的局面。而锡伯族的先祖鲜卑中的拓跋部很快强盛起来,成为中原关注的焦点,其历史文化逐渐被记录于中原的史书之中。

从史书记载来看,拓跋鲜卑也是以游牧、游猎为生的人们共同体,社会形态处在氏族社会晚期。其文化与乌桓文化基本一致。尤其是两者的风俗习惯基本相近。拓跋鲜卑的婚姻形态处在氏族社会后期阶段,女性的地位很高,存在抢夺婚、服役婚、对偶婚、个体婚、家族内续娶等婚姻形式。据诸多考古资料反映,拓跋鲜卑人的丧葬习惯以棺木土葬为主。丧葬过程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盛行萨满教,崇拜鬼神、天地、日月、星辰、山川以及死去的先辈和部落酋长。拓跋鲜卑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对拓跋鲜卑的语言,几十年来学术界有一定的研究和探讨,对现存鲜卑语言材料也进行了多方面搜集和甄别,目前已搜集和甄别的近60个鲜卑语词汇,其中不少词汇与现代锡伯语词汇相同或相近。

视频:广袤的大兴安岭地区;今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自治旗阿里河镇境内的史书所记“大鲜卑山”之“嘎仙洞”以及“石刻祝文”画面。

图片:嘎仙洞洞口及其内景、嘎仙洞石刻祝文、嘎仙洞附近的河流、森林等图卷。

解说词:据国内外专家学者多年的考证和研究认为,东胡分裂后分化出的拓跋鲜卑主要以“嘎仙洞”为中心的地区活动,而拓跋鲜卑就是锡伯族的先祖。“嘎仙洞”是拓跋鲜卑各氏族部落,每年聚集在一起祭祀天地和祖先的地方,而“嘎仙”是锡伯语“故乡”和“原住地”的意思,可以肯定,“嘎仙洞”曾经也是锡伯族先祖生活过的地方。他们在广袤的大兴安岭地区驰骋狩猎、游牧畜群,过着原始简陋的艰难生活。

嘎仙洞位于内蒙古鄂伦春族自治旗阿里河镇北约10公里、大兴安岭北段顶峰东端、甘河北岸噶珊山半山腰花岗岩峭壁上。当地峰峦层叠,树木参天,灌木茂密。嘎仙洞在峭壁之上高出平地约5米,洞口西南向,洞内南北长90余米,东西宽27米,高20余米。1980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距洞口15米处的西面洞壁上发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公元443年派遣中书侍郎李敞祭祖时所刻的祝文。祝文共19行201字。这一重大发现,证明了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的拓跋鲜卑的祖庙石室,也就是锡伯族祖先在汉代前后的活动中心和共同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地方。

视频:大兴安岭地区雪厚寒冷的冬季景象以及人们在简陋的地窝子和帐篷里生活的情景;氏族部落人们集体迁徙移动的景象。

解说词:时间进入公元纪年,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自然条件和气候的逐步变化,大兴安岭地区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大规模人群的生存,因此,世代生活于大兴安岭北段“大鲜卑山”的拓跋鲜卑大部分部落,为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所迫,开始赶着牛羊、马匹向南迁徙。他们见到适宜游牧的草原和平川,就要定居下来。再后来,拓跋鲜卑的不少氏族部落,在酋长“毛考代”的率领下,迁徙到嫩江、黑龙江以及辽河、西拉木伦河流域。据我国史书记载,鲜卑部落普遍都有所谓的“毛考代”,而“毛考代”就是现在锡伯族的“莫昆达”的意思,即氏族长。

视频:古城、衙署以及卫兵;拓跋鲜卑部落人在河边捕鱼、在林木中打猎的画面;人们牛拉木犁耕地景象。

图片:鲜卑部分文物古迹图卷。

解说词:公元386年,南迁到嫩江等河流域的拓跋鲜卑的大部分进入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拓跋鲜卑统治者在与中原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往来中,其主体氏族部落逐渐接受了中原的封建政体和文化。后来,这些拓跋鲜卑人都与华北汉人同化。而留居嫩江、黑龙江以及辽河、西拉木伦河流域的拓跋鲜卑其他部落,开始被我国的史书称为室韦、地豆于、契丹、库莫奚等不同名称。从此,“鲜卑”这个称呼从历史著作中逐渐消失。据专家学者研究认为,其中锡伯族直系祖先室韦系统的南室韦,这时主要是在嫩江流域以捕鱼、狩猎为生,或者部分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视频:锡伯先人室韦狩猎、游牧、农耕画面。

图片:室韦古墓葬及其文物图卷。

解说词:公元589年,北魏退出历史舞台,建立北魏王朝的拓跋鲜卑主体融入华北汉族之中,而留居大兴安岭北段,即洮尔河、绰尔河等河流域的拓跋鲜卑遗族仍被称作室韦、乌洛侯、契丹等。其中室韦历史一直延续到金代初期。据专家研究考证,室韦系统中的南室韦就是现代锡伯族的近祖。根据史书记载,室韦文化基本继承了鲜卑文化,其语言也继承了鲜卑语言。除南室韦以外的其他室韦部落,适应游猎、游牧的生产方式,衣皮食肉,居无定处,猎则相聚,无事分散,生活用品多用皮革。但是,当时定居于洮尔河、绰尔河等河流域的南室韦,已经出现了农业文化。从史书记载来看,现代锡伯族的婚丧习俗和室韦的婚丧习俗有不少相似之处。

视频:唐朝长安古城以及唐朝皇帝形象。

解说词: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在今天的西安建立唐王朝,当时称为长安。第二年,东北地区的室韦就开始向唐王朝遣使朝贡,受到唐朝皇帝的礼遇。从此,锡伯族先祖开始间接被唐王朝管辖。

视频:古代战争场面;官兵守卫城镇场面。

解说词:唐朝建立四十多年后,日益强盛的高丽人开始侵犯唐朝领地。唐政府在兵员短缺的情况下,派人到东北室韦地区大量征兵,结果,锡伯族先祖南室韦的名门望族杨姓伊亲王、关姓双亲王、苏姓国亲王、富姓多巡王和一个佟姓白老将军,率领杨、关、苏、富、佟五大姓等官兵,前来今天的吉林省扶余县和前郭县一带,与唐朝军队一起打击高丽军队。接着,唐朝在我国东北地区各室韦部落聚集地区,设置了室韦都督府、室韦大都督府,以加强对室韦地区的统治,并任命室韦首领为都督、大都督、将军、郎将等官员。这时的锡伯族先祖,大部分还定居在内蒙古地区洮儿河、绰尔河流域。种植业和畜牧业成为他们的主要谋生方式。

视频:契丹古城遗址。

图片:契丹人系列形象;契丹人战争画像;阿保机画像等。

解说词:公元907年,东胡系统强盛起来的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在今天的内蒙古赤峰市地区建立了契丹国,即辽朝。接着,阿保机进兵东北,对东北各氏族部落和部族进行统一战争。富有反抗精神的锡伯族先祖纷纷拿起武器,反抗阿保机,但遭到了阿保机的残酷镇压。从此,锡伯人把阿保机当做恐怖物,一直到现代,锡伯人仍然用阿保机的名字来恐吓小孩。吓唬哭闹的小孩说:“不要哭,阿保机来了!”

视频:契丹部分文物古迹。

图片:孔子、佛教洞窟、道观等图卷。

解说词:在辽朝统治的200多年中,锡伯族先祖同其他东北少数民族一起,一直处在契丹的直接统治之下。大部分锡伯族先祖仍然在内蒙古洮儿河、绰尔河流域从事农业生产和游牧。锡伯族先祖还部分地接受了契丹人的风俗习惯,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婚姻习俗中的“拜奥礼”。据《辽史·国语解》记载:“拜奥礼:凡纳后,即族中选尊者一人为奥而坐,以主其礼,谓之奥姑。送后者拜而致敬,故云拜奥礼”;《辽史·公主表》也记载:“契丹故俗,凡婚燕之礼,推女子之可尊敬者坐于奥,谓之奥姑。”目前,锡伯人举行婚礼之前,必须从家族中聘请能说会道、善于组织协调的一男一女,叫做“奥父”“奥母”,委托他们主持迎亲之事。所谓“奥”是锡伯语“aoder”一词之缩语,意思是迎接、迎候、接迎。

在辽代,契丹与中原汉族的文化联系比前朝更加密切,而且辽以前,契丹便与汉族有了频繁往来,因此,中原汉族的儒学、佛教、道教传入了契丹地区,并且以国家的意志进行传播。这对处在辽朝直接统治之下的锡伯族先祖不会没有影响,尤其是对同契丹杂居、居住在泰州等村镇的锡伯族先祖来讲,不能不受到更大的影响。可以肯定,锡伯族先祖对儒学、佛教、道教从这时就开始了接触。

视频:女真人的战争场面(可借用影视画面);金朝完颜阿骨打系列画像。

图片:女真文物古迹等图卷。

解说词:辽代后期,分布于南起鸭绿江、长白山一带,北至黑龙江中游,东抵日本海的女真很快发展起来,逐渐成为北方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公元1115年,女真族的杰出领袖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登皇帝位,在今天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建立金朝(后来迁都北京)。接着打败70万辽军,致使辽统治下的契丹、锡伯族先祖室韦、汉等部族和民族摆脱辽朝的统治,处在了金朝的直接统治之下。从此,在绰尔河、洮儿河等地锡伯部族先祖聚居区有了不少契丹人徙居,这些契丹人,随着契丹之称的消失,逐渐融合到锡伯部族之中。

视频:洮儿河和绰尔河流域屯垦区;锡伯人耕种田地的情景。

图片:金朝女真人形象图卷。

解说词:金朝建立没有几年,为了保证金朝军队的粮食供应,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下令主要以洮儿河、绰尔河流域的锡伯人为主,组成屯垦大军,在锡伯部落聚居区的泰州大量屯垦,使锡伯部落聚居区成为金朝重要的屯垦区之一。这个时期,金朝统治者把聚居于绰尔河、洮儿河地带的锡伯部落,同绰尔河以南、嫩江以西的其他部族,比如部分蒙古族祖先等统称为乌古石垒部,也叫乌古迪烈部。金朝末期,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变化,锡伯族祖先已形成为锡伯部族,并开始向民族的门槛迈进。

视频:女真人和锡伯人耕种田地的情景。

图片:《女真文辞典》图卷。

解说词:在金朝时期,绰尔河、洮儿河等地的锡伯部族,也受其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金统治者为了加强对锡伯等部族的控制,金朝初期曾移很多女真人到锡伯部族地区定居,以监视锡伯部族的活动,以确保金朝北边藩塞的安全。在以后的近百年时间中,锡伯部族与女真等部族和睦相处,建立了亲密关系,使两者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吸收,接近一致。特别是语言方面,当时的锡伯部族与女真族之间,可以相互沟通语言。据《女真文辞典》反映,很多女真族语言词汇与现代锡伯语词汇完全一致。

视频:蒙古大军东征西伐的场面。

图片:成吉思汗画像;锡伯人向蒙古统治者纳贡称臣的图卷。

解说词:金朝末期,世代游牧于蒙古高原的蒙古人开始强大起来。蒙古人的著名首领成吉思汗组织强大的军队,南下对金朝展开了大规模进攻,正在此时,辽东的10多万契丹人在耶律留哥等人的指挥下,起兵抗击金朝军队,金兵大败,使这一地区的锡伯、契丹、女真等部落和部族,开始处在蒙古人的统治。

视频:锡伯人犁地、种地、收割稻谷的场面。

图片:元朝蒙古人的形象图卷。

解说词:公元1271年元朝建立以后,把泰州等地的锡伯、契丹以及蒙古等部落和部族,都置于元朝统治东北地区的行政机构——辽阳行省。后来,元朝在绰尔河地区设立了朵因温都儿兀良哈千户所,锡伯部族大部处在其直接管辖之下。蒙古人统治初期,把锡伯人泰州等地的屯垦区都改成了草原游牧区。但是,随着蒙古各阶层以及军队的粮食需求日益增大,蒙古统治者不得不把改为草原的屯垦区恢复屯垦,下令锡伯人等恢复农耕生产。一直到元朝末期,锡伯人年年在洮儿河、绰尔河流域耕种田地,为蒙古人提供粮食。

视频:朱元璋指挥军队进行统一战争;绰尔河两岸景象。

图片:朱元璋画像;北京紫禁城系列图卷。

解说词:元朝末年,爆发了以红巾军为首的各族人民反元大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北京,开始统一东北地区。公元1376年,明朝以15万大军追击元朝军队的残余,取得了今贝尔湖之战的胜利,奠定了明在东北的统治。从此,绰尔河、洮儿河等地的锡伯部族处在了明王朝统治之下。明朝政府为了加强对嫩江流域屯垦区的管辖,先后设置泰宁、朵颜、福余三卫指挥使司,统称兀良哈三卫或朵颜三卫。在兀良哈三卫中基本上都有锡伯人,但主要部分仍以绰尔河为中心的屯垦区从事农业生产。上述事实说明,元灭明兴,锡伯族虽成为明朝属民,但仍处在蒙古兀良哈的直接统治之下,明朝政府只是进行间接控制。

视频:内蒙古草原景象;蒙古人在草原上生活的景象。

图片:明朝蒙古人的各类形象图卷。

解说词:明朝中后期,科尔沁蒙古人大量进入兀良哈三卫蒙古人迁走的空地以及锡伯人屯垦居住的地区,从此,锡伯族处在了科尔沁蒙古统治之下。科尔沁蒙古是元太祖成吉思汗弟弟哈布图哈萨尔后裔奎蒙克塔斯哈剌属部。其牧地原在额尔古纳河、呼伦湖和海拉尔河一带,到了明代归属于兀良哈三卫。到明末清初,嫩江流域的女真人,以锡伯、卦勒察之名,也被科尔沁蒙古所统治。明代后期,明朝统治者由于与女真的往来日益加强,将东北各民族都开始统称为“女直”,把处在山林地区或边远地区的部族则称为“野人女直”或“林中百姓”,当时处在绰尔河、洮儿河流域的锡伯人也被称为“野人女直”,也就是野人女真的意思。这种泛称,给民族的分别带来了麻烦。

视频:锡伯人放牧牛羊、赶车拉运物品、修理蒙古包、耕种田地、收割稻麦的场景。

图片:科尔沁蒙古草原图卷。

解说词:锡伯人归属科尔沁蒙古之后,其统治者将整个锡伯人都当做奴仆,大部分锡伯人被分配给蒙古王公贵族、台吉、宗教上层、官员等,作为他们的家内劳动力,为他们放牧牛羊、赶车运输、制作运输工具、看护家园、种植粮食等,但这些劳动都是无偿的。这些锡伯人稍有不慎,还经常受到主人的打骂和惩罚。但是,这些为蒙古科尔沁上层无偿服役的穷苦锡伯人,与科尔沁蒙古穷人一样,同样都受到蒙古上层的剥削和压迫,在共同的命运之下,他们之间的关系始终都是友好和谐。

视频:东北满洲人征战场面。

图片:努尔哈赤画像。

视频:九部联军与努尔哈赤军队交战的场景。

解说词:明朝末期,以努尔哈赤为代表的建州女真部开始强大起来,并用武力先后统一建州内部及周邻各部,其头领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铠甲起家,组织大军,逐步统一东北各地部落和民族。明朝万历二十一年,也就是1593年,隶属于科尔沁蒙古的锡伯部,随同科尔沁、叶赫、哈达、辉发、讷殷、珠舍里、乌拉、卦尔察等部组成九部联军,在古勒山攻打努尔哈赤大军,结果,九部联军战败。战争结束后,部分锡伯族贵族纷纷开始携家族投奔努尔哈赤,受到努尔哈赤的礼遇,他们都被编入旧满洲,也就是具有一定特权的“佛满洲”里面。这部分锡伯人,后来多数与满洲人同化。

视频:东北大地上战马奔腾,努尔哈赤的统一战争在继续;战败后的科尔沁蒙古人在蒙古包讨论民族前途问题。

图片:锡伯人继续向后金政府纳贡称臣的画像。

解说词:公元1593年,锡伯、科尔沁等九部联军进攻努尔哈赤大军失败之后,东北地区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努尔哈赤在对不肯投降自己的部落和民族,继续进行武力征伐的同时,对锡伯、科尔沁蒙古等人开始实行安抚争取和政治联姻等手段,使得九部之战后,东北地区的很多部落和民族都放弃了武力抵抗。特别是锡伯人看清形势,纷纷主动向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纳贡称臣,受到后金政府的礼遇。例如,公元1626年据天命朝《满文老档》记载:诺木图佐领下胡岱、巴珠、格卜库等锡伯人,自锡伯地区携妻子逃来有功,子子孙孙,著免正赋。如因过失而获死罪,则宥之;如获罚财之罪,则免之。还有锡伯部之巴达纳,弃其祖先世居之地,率丁三十名来投有功,曾升为备御。巴达纳死后,以其弟霍洛惠袭为备御。自锡伯地方带来之人,免除课税,子子孙孙,代代恩养。他们都被编入“佛满洲”(旧满洲)而受到礼遇。公元1631年,锡伯人绰托、松塔礼前来盛京觐见皇太极,并进献马匹、貂皮等礼物,受到皇太极的丰厚回礼。以上充分说明,自“九部之战”到清政府从科尔沁蒙古“赎回”锡伯族军民之前,已经有数目不少的锡伯族民众通过贡奉或直接投奔后金的方式,分别受到“特殊保护”或编入旧满洲等优厚待遇。可以肯定,其中不少家族后来都加入了满洲籍,历史上所称的“锡伯满洲”人可能就是这类人的后裔。

视频:皇太极的形象;皇太极接受科尔沁蒙古的称臣;蒙古官兵操练的场面;八旗旗帜依次飘动的画面。

解说词:公元1636年,皇太极把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国号改为大清,科尔沁蒙古也正式成为清朝统治下的一部分。在这期间或之后,后金政府在科尔沁蒙古推行八旗制度,将科尔沁蒙古分编为十个旗,把仍受科尔沁蒙古统治的锡伯人分散编入科尔沁蒙古十旗之中。锡伯族青壮年均披甲为八旗军。但是,科尔沁王、公、台吉、封建贵族还以元朝时期形成的眼光对待各少数民族,因此,不让锡伯等少数民族在八旗中担任参领、佐领以上官职。但是,锡伯族被分散编入科尔沁十旗,成为清朝八旗军,开始担负起驻防东北地区的神圣职责。

从秦汉到明末清初,锡伯族先祖的谋生方式由视山林而猎、逐水草而牧的游猎、游牧生活到以定居为主的农耕生产的发展演变,其文化又由单一的氏族或部族文化向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方向发展,期间吸收和消化了许多氏族部落和部族的文化营养,达到了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完成了其民族文化的多次洗礼、变异和演变,开始了接受和融入满—通古斯文化的历史过程。从此,锡伯族的命运开始与祖国的命运融为一体,国荣我荣,国衰我衰,屯垦戍边、保家卫国成为整个民族的伟大而神圣的义务。



免责声明:以上整理自互联网,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

为您的创意找到最好的声音

平台累计配音,超40,050,000 分钟

  • 品质保证
    15年专注网络配音行业 500+国内外专业配音员
  • 多种配音
    中文多场景配音 提供小语种配音
  • 公司化运作
    提供正规发票 签订服务合同
  • 双重备案
    工信部公安双重备案 取得文化经营许可证
  • 7*14全天候服务
    公司实现轮流值班 9:00-21:00都有客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