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案列表 专题片解说词 文化专题片 专题片《江西名文化》第三集解说词

专题片《江西名文化》第三集解说词

文案配音员:佩青
文化专题片 545 分享

第三集  名胜篇

 

这是大唐气度的杰作,千古风流的胜迹,久负盛名的江南名阁。

滕王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为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所建,由此得名。这名阁,与其说是用砖木构建的,还不如说是由一位翩翩才子,站在逶迤如玉带的赣江边,以绝世的笔墨,天赋的诗意,浪漫的情怀,华美的韵律,飞扬的灵感写出来的。它穿过1300年岁月风云,于28次被焚毁之后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又有第29次的新生。

滕王阁的屡废屡兴,完全与一位少年诗人有关。滕王阁的灵魂是诗。

这位意气风发的英俊少年,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公元675年,王勃赴交趾省亲路过南昌,适逢都督阎公重阳登高为滕王阁重修竣工设宴,遍请文人赋诗作文以记其盛,王勃被邀入席。

滕王阁上,阎都督本是想让自己的女婿将宿构的文章拿出来露一手的,便故意以纸笔遍请诸客。大家自然知趣皆谦让,为的是成就阎的女婿。不料,王勃这外来的猴子不知趣,他提起笔就毫不客气地笔走龙蛇起来,使阎都督很不高兴地“拂衣而起”。但令王勃庆幸的是,老阎也是个识得文章的行家,原以为王勃之作不过是些老生常谈,但当见到王勃下笔如烟云,满纸皆华丽,字字胜珠肌,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都督抚掌赞叹:“真乃天才,当垂不朽矣”。

老阎一锤定音,王勃果然是千年不朽,随之也将一座滕王阁带入不朽的行列。诗人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赞美之辞献给了江西这方土地。

王勃之后,历代名人来到滕王阁皆吟咏不绝。滕王阁的文化吞吐量是惊人的,仅有籍可查的诗文就有1360多篇(首),最著名的仍然是王勃那篇,至今还没有产生一篇能与之比肩的文章。

滕王阁一直在等待、等待。

深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濡养的南昌人、江西人,今天正在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作风,要把南昌、把江西,打造成一篇流光溢彩、丰瞻博大、光耀古今的大手笔文章,以对应唐代的《滕王阁序》,并且要做出千年超越。书写这篇文章的大纸,是广阔的江西红土地;书写这篇文章的才子,是千百万意气风发、团结进取的江西人,“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即: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基地、优质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劳务输出基地和旅游休息的后花园)是这篇文章的精彩内容。这将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鸿篇巨制。王勃在天回眸,必定为之动容喝彩;滕王阁灵气再现,必定为之逐颜欢笑。

当年王勃在滕王阁上凭栏眺望,西山的落霞、赣江的孤鹜和写意的秋水长天,已变成今天一座正在日新月异中崛起的红谷滩新城。

那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宏伟建筑,那一片片繁花盛开的树木草地,那一个个车水马龙的火热场面,正在替代落霞孤鹜、秋水长天,与滕王阁互为美景,交相辉应,成为人们眼中闪亮的新视点。

同样是当年诗人驻足的地方,同样是当年诗人谱写绝唱的名胜,是江西的另一个著名人文景观:郁孤台。

诗人当年的一腔报国之情,尽付东流,令今天在这里怀古瞻今的人们,仍然心潮激荡,如江流翻卷。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深山闻鹧鸪。”

这是宋代豪放派大词人辛弃疾驻节赣州,感叹中原沦陷,壮志难酬,在郁孤台撒下的一掬清泪。

面对浩浩北去的赣江,自己却不能踏江而去收复中原,在郁孤台上凭栏北望的诗人吐出了苍凉、悠远、悲壮的诗句。那诗句仿佛要把人的思绪扯到一个无比遥远的地方,却又被江中倒映的几缕霞光、深山里鹧鸪的几声悲啼拽回,好象一只云雀飞到云端,几个盘旋又回到原地。一种郁结千年的惆怅笼罩在辛弃疾的心上。

当年触动辛弃疾壮志未酬的随孤台,应该用我们今天登临的感触去向他告慰。让我们试从辛弃疾的视角,北望中原大地,那里的人民早已和赣州与全国人民一道,携手共进,大步奔向小康。再看郁孤台下的江水,那里泛起的是行人的欢歌笑语,江流两岸的赣州更是朝气蓬勃,焕发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活力。“郁结古今”的楼台已被今天的喜悦、激情所拥抱,“孤悬天地”的流水已随祖国的所有江河同时放歌!

郁孤台,这座著名的人文景观,曾经是一段沉重历史的依附,而今天则成了赣南人民意气风发开创崭新历史的见证。正如词人所咏叹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这就是侧石千尺,葱茏秀丽的石钟山。它象是一只在日夜聆听奔腾不息江流的耳朵。多隙的山石,水石相击,发出石钟般的音响。诗人的吟诵,历史的波涛,水上的船帆,水下的游鱼,都装在这耳朵里。

当苏东坡在它耳边泛舟月夜,把酒清流,寻幽探胜时,一篇《石钟山记》,合着月影涛声泊入了它的耳朵。

千百年来,石钟山除了听到月涌江流的声音之外,远处寺庙暮鼓晨钟,也应合着它的涛声款语。

深山藏古寺。这座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名刹宝峰寺,是唐代著名佛教禅师马祖道一的重要道场,马祖圆寂后,其舍利塔成了寺中珍贵文物。重建于10年前的宝峰寺,如今续马祖宗风,是江西佛教文化的中心,海内外游客观光的胜地。在韶光普照下,宝峰寺的钟声传扬四方,声声悠长。这声声寺钟,与庐山东林寺、铁佛寺、云居山真如寺等江西座座古寺的钟声,相互和应,好似阵阵漫天祥和的乐章晨曲。

与古寺钟声相伴随的,是那来自白鹿洞书院的朗朗书声。

庭院深深,不闻呦呦鹿鸣,却依希听见“风声、雨声、读书声”。院中的白色石鹿为古老的书院注入了千年不衰的灵气,它能使愚顽不冥的脑袋开窍。据说,白鹿洞书院是唐代李渤兄弟隐居读书的地方。李渤养了一头白鹿,跟随左右,白鹿驯良灵异,常常为主人办事,只须将钱粮布袋悬之鹿角,它就能上市沽酒,采回笔砚,被山民视为神鹿,李渤也被称为“白鹿先生”。后来李渤做了江州刺史,便有这里修亭建阁。一百多年后,这里又建起了与金陵国子监相似的学馆,称之为“庐山国学”。

白鹿洞书院能成为“天下四大书院” 之首,完全有赖于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博大的朱熹以千古明月为皓首穷经之灯,以锦秀匡庐为传教授业之基。这里曾是“心学”与“理学”风云际会之地。应朱熹之邀,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题发表演讲,听者无不为之动容,朱熹亲自为之题跋。在朱熹的带动下,讲学之风兴起,不同学派、不同思想在书院交锋、碰撞,师徒间辩诘问难。大师与学子相互切磋、砥砺,使人想到先秦百家争鸣的盛景。

在那样一些夜晚,书院里一颗颗沉思的大脑,是否听到了月光下灵动的鹿鸣,一声,两声,三声……。

与呦呦鹿鸣的白鹿洞书院相对应的,是铅山鹅湖书院。斑剥石桥下的荷湖,荷叶如盖,绿色招摇,像是在告诉人们,鹅湖原扣荷湖。“斯文宗主”、“继往开来”的匾额映入眼帘,一股大家之气扑面而来。

宋代以来,江西是书院最多的地方,故明代大学士李奎称江西为“文献之邦”。在江西众多的书院中,“惟鹅湖之名与白鹿并称于天下”。鹅湖书院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名气,不在于它的办学规模,而是因为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教育史上都产生过激荡久远的“鹅湖之会”。朱熹、吕祖谦、陆九渊、陆九龄等大师的名字与这座书院永远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南宋淳熙二年,著名理学家吕祖谦鉴于朱熹、陆九渊两派学说论点不同,常引起争论,吕祖谦就发起约会,邀请两家聚会鹅湖。当时“鹅湖”只是一个不起眼的鹅湖寺,朱陆两派学说的第一次论争的学术“峰会”就发生在这里。书院的屋瓦在那一刻顿时走雨如烟,鹅湖的荷叶在那一刻也滚滴如珠。

小小的鹅湖,也因这次峰会而作为理学圣地,成了中国哲学史上一个绕不开的地方。

空庭寂寂的鹅湖书院,充沛着一种神圣文化气场。站在寂静的厅堂,使人感到时空与思想的浩大,仿佛大师的巨灵仍充盈其间,须臾未曾离去。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会读书的江西人在全国仍力拔头筹,每年高考成绩的文、理科“状元”多是出在江西。于是,江西人“一会读书,二会养猪”的说法不胫而走。正是这“会读书”,才读出了一个个硕士博士、一个个专家学者。以勤奋好学、读书用功出名的江西,历年为国家各条战线贡献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他们用自己丰富的学识、卓越的才干,为江西的崛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和正在作出不懈的努力、不朽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整理自互联网,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

为您的创意找到最好的声音

平台累计配音,超40,050,000 分钟

  • 品质保证
    15年专注网络配音行业 500+国内外专业配音员
  • 多种配音
    中文多场景配音 提供小语种配音
  • 公司化运作
    提供正规发票 签订服务合同
  • 双重备案
    工信部公安双重备案 取得文化经营许可证
  • 7*14全天候服务
    公司实现轮流值班 9:00-21:00都有客服
更多